“十年磨一画,终成绝响” 李伯安遗作 百米国画长卷《走出巴颜喀拉》,9月10日在李自健美术馆震撼展出!

首页  > 美术馆资讯

分享

1.jpg 

 

展览时间:2022.9.10—10.9

展览地点:李自健美术馆B1展厅

开幕时间:2022.9.10(周六)10:30

开幕地点:李自健美术馆B区大厅

主办单位:李自健美术馆

协办单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2.png 

《走出巴颜喀拉》的确是当代美术史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它的意义首先在于用民族艺术的形式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量和历史命运。

 

李伯安把这种形式(长卷人物画)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层次,甚至可以说,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极致。他画的虽然是藏民的生活现实,但在作品中寄寓的是对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深切关怀,表现的是中国人抗争、希望、奋斗的生命力量。

 

我相信,李伯安的大画展示在世界任何一个博物馆、美术馆的宽敞空间里,都不会逊色,相反,它会引起所有人视觉的兴奋和精神的共鸣。

 

——范迪安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李伯安是20世纪中国最好的画家之一。

—— 吴冠中

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走出巴颜喀拉-圣山之灵》 1991-1994

3.jpg4.jpg5.jpg 

 局部

 

 

这幅以黄河文明为命题的百米巨作《巴颜喀拉》,叫我们一下子触摸到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时间长河中生生不息的那个精灵,一部浩瀚又多难的历史大书中那个奋斗不已的魂魄,还有,黄河流域无处不在的那种浓烈醉人的人文气息。

——冯骥才

中国著名作家、画家

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务院参事

 

 

只有具备将个人使命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的自觉意识,并创造了那个时代所特有的艺术语言及形式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才可能真正进入艺术史。李伯安的《走出巴颜喀拉》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表现了时代大写的“人”和作者博大高尚的灵魂;同时,对二十世纪以来写实水墨人物画的形式语言进行了有效的拓展与延伸,是具有艺术史意义的力作。

——冯远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走出巴颜喀拉-开光大典》局部 1991-1995

6.png7.jpg 

局部

 

 

近百年中国绘画思潮中,对宏大、辽远、沉重、粗犷情味的追求,实际上是扭转千年清逸淡泊流行意趣的深层转变。李伯安对西部高原人文与自然精神的抒写,凝聚了对中华民族源流高屋建瓴的探索。

——水天中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

 

 

如果说,20世纪水墨人物画以徐悲鸿、蒋兆和(《流民图》)、周思聪(《矿工图》)为代表的话,那么,中国人物画在相对沉寂一个时期之后,李伯安《走出巴颜喀拉》的出现,把写实水墨人物又重新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走出巴颜喀拉》是20世纪水墨人物画的一个大写的句号,它的经验和启示,又必将迈出世纪的门槛。

——郎绍君

博士生导师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李伯安的画,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顶天立地,《走出巴颜喀拉》在世纪末出现,为20世纪的中国画坛,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 刘勃舒

画家

原中国画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前身)院长

 

 

《走出巴颜喀拉-朝圣》 1996

8.png 9.jpg

局部

 

 

李伯安笔下人物造型与气质、个性和特征十分丰富,变化且精到,笔墨简繁,经营得当。细密处刻画深邃,省略处挥写潇洒。大块黑白与长线条对比,辉映交响,真正达到窥造化而见天性,模写穷而观神工。所绘长卷浩瀚充溢,画竭而力无穷,笔竭而艺不终。《走出巴颜喀拉》夺天功破陈规,英名不朽,画史永存。

——杨力舟

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他的突出特点是将现实感受的辛、辣、生、猛推向了更极端,将写实与表现的两极跨度拉得更大。为了表达他特殊的生活感受和艺术精神,他甚至根本没有顾及“用水墨画素描”、“用水墨画版画”的危险,直奔写实造型和强烈黑白,由于他没有忽视笔墨的表现力,从而在边缘扩展了水墨语言…… 

——刘骁纯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评论家

 

 

《走出巴颜喀拉-玛尼堆》 1994 

10.jpg11.jpg 

局部

 

 

他的作品《走出巴颜喀拉》先后画了十年。从1988年到1998年,正所谓“十年磨一剑”。它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为创作的构思依托,用群像式的构图,塑造了黄河哺育下众多的中华儿女。他从黄河之源圣山巴颜喀拉画起,通过一组组丰满厚重的艺术形象和浩然大气的节奏安排,寄寓了黄河九曲蜿蜒奔腾万里最终归入大海的万古豪气,彪扬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并能够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黄河文明。李伯安,世纪末一位最纯粹的艺术家。

——乙丙

画家、艺术评论家

 

 

李伯安扩充了传统中国画的认知疆域和地域空间……他扩充了传统文人画的审美范畴,把雄奇、悲壮、苍凉、崇高的审美品格带入到传统文人画领域,使长期沉溺于小情小调的传统文人画具有了更为全面多样的美学风范。

——孙振华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

深圳雕塑院院长

 

 

《走出巴颜喀拉-天路》1991-1995

12.png13.jpg 

 局部

 

《走出巴颜喀拉-天路》1991-1995

14.png15.jpg

16.jpg 

 局部

 

 

最强烈的震撼感受,还是置身在这百米巨作的面前。从历代画史到近世画坛,不曾见过如此的画作——它浩瀚又豪迈的整体感,它回荡其间的元气与雄风,它匪夷所思的构想,它满纸通透的灵性,以及对中华民族灵魂深刻的呈现。

——冯骥才

中国著名作家、画家

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务院参事

 

 

面对这幅画,我想到了逐日的夸父、铸剑的干将,非要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自己的追求中并化为一体才罢休!那匪夷所思的雄浑构想,那豪迈激越的水墨交响,那荡气回肠的史诗气魄,那波澜壮阔的民族洪流,那舍我其谁的决绝果敢,那飞蛾扑火一样的执著勇气,那雕塑一样的人物长河,那酷烈的气息,那殉道的执著,那献祭的精神······当我打开这本画册时,我被久违了的浓烈的人文气息深深地涤荡了,裹挟了,吞噬了,锻造了,有一种重生的醇美。

——大凤

 

 

17.jpg 

《走出巴颜喀拉-天路》 局部

 

18.jpg

19.jpg 

《走出巴颜喀拉-天路》 局部

 

20.jpg21.jpg 

《走出巴颜喀拉-天路》  局部

 

《走出巴颜喀拉-赛马》1998

22.jpg23.jpg 

局部

 

 

李伯安其他水墨作品

24.png 

《老藏民》88×94cm 1990

 

25.jpg 

《赶集》142×192cm 1989-1998年 水墨国画

 

26.jpg 

《西河大鼓》140×145cm1979-1989年 水墨国画

 

27.jpg 

《姥姥们》114×159cm 1979-1989年 水墨国画

 

 

 

28.png 

 

李伯安 (1944.7-1998.5),河南洛阳人。1962年郑州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曾任小学教师、工厂美工。1975年后在河南人民出版社、黄河文艺出版社、河南美术出版社任编辑。国画《巩县老农》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连环画《新娘子抬轿》 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名将粟裕》入选建军60周年全军美展。作品有《日光峁上》《打山楂》《华山挑夫》《日光》等入选新人新作展。20世纪末一位漠视功名、不求闻达、默默耕耘于国画人物之苑的艺术赤子。他广采博纳,融汇中西,大大地丰富了国画人物艺术语言的表现力。19985月因长期超负荷创作投入,猝死画前,艺坛巨星陨落。